欢迎来到云顶国际集团阀门科技有限公司,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云顶国际集团 > 产品展示 > 产品分类三

强媒之路:中国新闻业的现状和走金马会jmh向

  • 产品详情

  我讲的题目是“强媒之路中国新闻业的现状和走向”。所谓强媒,从名词讲,就是强大的、强势的媒体。其中有些是国际一流的新闻媒体或国际大传媒。中国是个媒体大国,报刊数量、广播电视受众、上网人数都居世界前列,但不是媒体强国。于是,内地新闻界提出,“做大做强”。“做大”已见成效,“做强”则需奋起直追。从动词讲,“强媒”包括“做强新闻媒体”。国家媒体要做强,地方媒体要做强,民营媒体也要做强,国际强媒要做得更强。新闻媒体要做强,其它媒体也有做强的问题。所以,强媒,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课题。主办方希望我介绍中国新闻业的现状和走向,经过反复考虑,决定用“强媒之路”这个“神”把“现状和走向”这个“形”统起来、串起来,努力使这次讲演既有“神”又有“形”,或叫“神形兼备”吧!

  一百年前,一个世纪之交的月黑风高的深夜,一位中国的报人坐着船旅行在由日本到美国途中的太平洋上,感到身处“新旧二世纪之界限,东西两半球之中央”,触景生情,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海底蛟龙睡初起,欲嘘未嘘欲舞未舞深潜藏,其时彼士兀然坐,澄心摄虑游窅茫胸中块垒突兀起,斗酒倾尽荡气回中肠。独饮独语苦无赖,曼声浩歌歌我二十世纪太平洋。”当时,他刚经历了一次失败的政治改革运动,被迫流放海外,新办的一份报纸,又因失火而陷于停顿,家事国事天下事俱无可为,“中心摇摇,惄焉如捣”。作为一位中国新闻工作者,他多么希望祖国强盛、中国新闻媒体强大啊!

  强媒之梦,如同强国之梦,如同奥运之梦一样,成为中国广大知识分子尤其是新闻工作者的世纪梦想!

  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了3次伟大革命。第一次革命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第二次革命是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基础。第三次革命是领导的改革开放,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

  对应这三次革命,我国新闻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中国新闻业从无到有,新闻工作者冲破封建统治,在海内外广泛开展办报活动,资产阶级政党报纸和各种政治倾向的报纸也得以发展。第二阶段,建立以计划经济为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有步骤地进行新闻事业恢复、改造工作,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第三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新闻业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加快改革步伐,媒体飞速增长,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品种、多特色、多功能的现代传播体系。

  一个世纪过去了,新中国已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家繁荣昌盛。2008年举办的北京奥运会,我国获金牌榜第一,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奥运会期间中国所展现的国际形象,让世界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速度”、“中国面貌”。

  1978年以来,中国新闻业变化巨大、发展极为迅速,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综合实力增强,中国百万新闻工作者用智能、汗水、计算机和相机,一步一步地追逐并实现他们心目中的百年强媒之梦。

  强媒之根在新闻,强媒之核在传播。奥运开幕式4个多小时内,全国共有8.42亿观众通过电视实时收看奥运开幕式直播,近10%的观众全程收看。德国电视一台统计,开幕式收看观众达到772万人,瞬间最高值910万人,其中333万人提前1小时就开机等候。这个例子生动地说明,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走强媒之路,有助于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改进新闻编采方式,提高新闻传播的公信力、吸引力、亲和力;有助于遵循国际新闻传播惯例,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及时准确报道突发公共事件,抢占新闻首发权;有助于参与国际新闻竞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尽可能多地发布独家新闻,尽可能快地发布国际众多媒体参与采制的有关新闻事件报道,尽可能“优”和“特”地传播新闻信息;有助于扩大国际传播效果,做到先入为主、先声夺人、先发制人,增加转载转播率,扩大覆盖面。

  2008年6月20日上午10点20分,主席在人民网考察并通过强国论坛与网民在线点多,仅仅三个小时后,路透社就发出了述评,其后法新社、俄新社等多家外国媒体给予报道,这就有力地影响了网上舆论和国际舆论。走强媒之路,有利于持续提高媒体引导国内舆论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华文世界的影响力,成为引导华文媒体和华语受众的重镇;有利于传播发展中国家的声音,成为发展中国家声音的代表;有利于增强影响国际舆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抢占舆论引导先机,争夺国际话语权,扩大我国主流媒体对西方主流媒体的影响,创造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近年来,中国银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海尔等内地著名企业或强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发展,国际竞争力得到提升。强媒包括具备国际竞争力、具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媒体。走强媒之路,有益于激发传统媒体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传统媒体的现代转型;有益于把握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发展机遇,促进中国新闻网站发展成为国际知名新闻网站;有益于紧扣主业,壮大新闻主体,适度发展文化产业;有益于创新体制机制,整合既有资源,开发国际资源,加强自我更新和完善,加快传媒经济发展,提高传媒综合实力。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4个国际频道的节目信号通过卫星传送已覆盖全球,共在139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落地入户播出;中国长城卫星电视北美平台节目包付费用户已超过7.2万户,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客观上,衡量媒体对国家的贡献率,既要看它在国内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又要看它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中国强媒可以加入国际强媒竞争,可以带动中国文化企业走向世界,占有国际文化市场更多份额,更好地彰显“中国特色”、“中国气派”,提升我国“软实力”和“巧实力”。

  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这是“整合化的世界市场模式”和“信息技术革命”等所营造的现实。全球化、信息化的世界潮流,不仅将众多集中点聚焦在媒体上,尤其聚焦在强大而又强势的媒体上,而且带来媒体新一轮“洗牌”,有的传统强媒更强,有的变弱,网络等新兴媒体走上世界舞台,带来新一轮的媒体革命。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信息等都更深入地与世界相连,中国各行各业与其它国家的关系更加紧密。中国新闻媒体与国际强媒交往与日俱增,对国际强媒的认识日益深入,诉求也日益明朗。

  据我们理解,国际强媒一是指国际大媒体,即在世界范围具有广泛而重大影响力的新闻媒体;二是指国际大传媒集团,即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较强综合实力的新闻传媒集团。总体而言,国际强媒有几个主要特征:

  国际强媒往往不断地发布新闻信息,形成强大信息流,垄断世界绝大多数新闻信息传播。一是信息垄断。凭借独特、重大、丰富和不可替代的信息源,形成强势信息流,占有世界新闻信息市场的80%以上份额。二是传播垄断。通过跨国、跨语种、跨意识形态传播,支配信息流向,控制新闻传播的主体框架,决定新闻采制的价值取向和传播发展的新秩序。三是同语种覆盖。语言决定传播。英语媒体凭借英语全球普及率,在英语受众中得以直接传播,占据国际垄断地位。四是全世界接收乃至接受。通过先进传播网络,以英语为第一语种向其它语种传播,形成媒介霸权,推动全球信息化。如美国CNN,全天候、多频道全球直播新闻报道,超过210个国家和地区转播其电视新闻。

  这是国际强媒主导国际新闻传播的必然结果,是当今国际舆论传播的客观现实。一是占据国际话语主导权。推崇所属制度的优越性和核心价值观,主导于己有利的国际政经话题,削弱于己无利的相关话语,压制于己不利的国际话语;二是占据议题设置优先权。主动占据舆论先机,主动影响其它媒体,主动构建国际舆论氛围。前几年,西方媒体设置“”议题,给我们带来被动,使我们花很大精力去解释和说明。三是占据国际热点引导权。在众多国际热点中,选择于己有利的热点进行评论;在突发或重大国际问题上,优先发布评论并主导国际舆论;在国际敏感问题上,率先提出自己的主张;在国家需要时,积极制造国际热点乃至舆论争端,形成舆论气候和舆论评价尺度;四是占据国际舆论操控权。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和价值观,推行舆论霸权,施行实力操控、选择操控、放大操控、虚拟操控等操控行为,引导并驾驭国际舆论。这些年,美国频频对外发动战争,美国强媒屡次为之“保驾护航”,当欧洲有些强媒发表反对意见时,它们仍强词夺理地为之辩护,进而影响世界舆论。

  主流媒体影响主流受众,主流受众支撑主流媒体。影响有影响力的人,是国际强媒“软权力”、“巧实力”的体现。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主流媒体,尤其是主流报纸,在主流受众中享有较高威信,对政府要员、商界领袖、知识分子、社会精英及享有良好教育、掌握较多资源、拥有话语权的社会各个系统和层面中的佼佼者形成影响,影响其思维和意识,影响其态度和行为,乃至其影响主张和决策。这些“信息管家”或“舆论领袖”,既是接受主流媒体的客体,又是传播主流舆论的主体。主流媒体常常借助他们扩大知名度和传播力,实现二级传播、三级传播乃至n级传播,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判断和大众的认知行为。

  现代传媒是现代工业、科技和管理的产物,实行现代管理是国际强媒的根本保障。一是一体化专业化的采编管理系统。以新闻中心为采编管理的主体、骨干和枢纽,以统一指挥、资源共享、运转高效的采编管理为主要模式,实现采编效能最大化。二是集约化的经营管理系统。广告部门统一经营所属各媒体广告业务,销售部门统一管理旗下所有纸质媒体的发行、电子媒体的营销、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三是科学化现代化的行政财务管理系统。统一下属所有媒体和分公司的财务,促进各种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管理效益最优化和集团利益最大化。四是垂直领导的分公司化的驻外机构管理系统。在采编和营销等方面,集团直接管理驻外机构,驻外机构管理所在国或所在地的新闻采编、媒体营销和企业经营。五是国际化市场化的营销管理系统。实施国际发展战略,广泛开展符合国际惯例和市场运作规律的营销活动,形成国际营销网络,推介和销售传媒和各种文化产品,扩大在全球范围的覆盖面。

  主要媒体影响大、集团综合实力强,是国际强媒的两个“硬指标”。体现在综合实力上,主要有五个特点:一是核心媒体实力强。核心媒体不仅是国际强媒的旗舰,而且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比如,2007年收入为32亿美元。二是所属媒体效益好。通过多媒体和资本营运方式,构建定位明确、市场效益好或潜力大的所属媒体,促进它们在本行业、所在地、所在国得到良好发展,取得优质品牌效应,收获较高市场回报金马会jmh,获取高额经济效益。三是其它文化产业实力强。实施跨媒体经营策略,在非新闻媒体的文化产业产品中取得一定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壮大经济实力,取得与集团的新闻媒体主业和其它相关文化产业共赢的效果,促进跨越式发展。四是硬件设施“硬”。具有国际一流的硬设备,包括卫星微波接收设备、采访报道装备、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等,为新闻报道、舆论引导提供基础性保障;拥有标志性建筑,如图书馆、博物馆等,承载媒体历史文化内涵,传递媒体国际形象。五是国际收益率高。核心媒体和有关所属媒体“落地”效果好、市场份额大、经济效益高,相关文化产业产品跨国经营规模大、实力强,集团在国外的整体回报率高。默多克主持的新闻集团在全球发行175种报纸,其中包括澳大利亚人报、、华尔街日报等;拥有美国福克斯电视网、20世纪电视公司,英国天空电视台,STAR亚洲卫视;拥有20世纪福克斯影业公司;其总资产为420亿美元,年收入150亿美元。

  国际强媒普遍得到国际权威机构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得到国际相关机构如有关调查机构的认可,得到国际行业组织如行业协会等机构的认可,得到同行业的认可,得到国际主流受众的认可等。

  当今世界,围绕发展模式和价值观的竞争凸显,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尖锐复杂,“西强我弱”、“西强他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并未改变。走强媒之路,构建国际一流媒体对于推动国际社会建立民主、平等、多极、多元的国际新秩序,对于改变这种不公正、非对称的舆论格局,对于新兴大国媒体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增加“量变”,是非常重要、异常紧迫的。

  当今国际社会,日益呈现出多极化、民主化格局。2008年5月,美国新闻周刊发表著名学者扎卡里亚的文章称,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后美国时代,我们正在经历着现代历史上第三次重大的力量转变。第一次是15世纪前后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崛起,第二次是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第三次是最近20年开始的美国之外的世界的崛起。几乎与此同时,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会长查德哈斯在外交季刊上撰文指出,世界正在进入“无极”时代。他说,21世纪不再是由一两个或者几个大国所控制,而是由拥有和行使多种权力的许多个国家或非国家行为体来共同主导。7月,日本经济新闻国际部编辑委员春原刚发表题为《集极时代21世纪美国外交和八国峰会的走向》的文章,认为作为一个大“极”,美国失去了曾经拥有的力量,而另一方面,俄罗斯、中国以及印度等新兴大国却成为潜在的“极”,其间还有欧洲、日本等旧有大国。目前国际体制既非单极,亦非多极结构或者无极状态,而是以美国为中心、汇聚各中小“极”力量的“集极时代”。世界形成了一系列媒体场、舆论场。

  当今信息社会,谁的传播能力强大,谁的传播手段先进,谁的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谁就能控制舆论、影响世界。美国前总统卡特的顾问布热津斯基说:“在炮舰时代及商业金融时代之后,技术通讯网代表了第三代支配世界的力量。”全球化促进了国际强媒,国际强媒也在互相增强、增大、增先。全球正掀起一股媒体争强热潮。不仅强媒互相之间在竞争,而且是强者要更强、弱者想变强、后来者要居上。或者更明确地说,欧美强媒想更强,亚洲强媒也想在世界舆论场上变强,中国新闻媒体虽然没有西方有些媒体那样强大,但是也想赶超,也想变强。

  综观2000年以来的中国新闻业,创新成为标志,创新带来一系列新变化、新成果、新面貌,创新为中国强媒之路奠定坚实基础。

  这个新体系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这个体系与以往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有什么区别?我们认为,它与社会主义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当代体现。做一个初步概括,最主要的内容至少有“十个坚持”。

  坚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氛围;

  坚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上把好关、把好度;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准确、公正地报道新闻事实,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数字说话;

  坚持按照新闻规律办事,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开放有序地报道突发事件,以改革创新精神开展新闻宣传,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坚持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

  坚持抓好队伍建设,弘扬新闻职业精神,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新闻队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体系,仍在不断发展中。中国是一个注重思想先导、理论先导的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正指引着广大新闻工作者投身到火热的新闻实践中去。

  内地教科书一般讲,新闻媒体具有五大功能,即及时报道新鲜信息、舆论引导和监督、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思想道德教育和娱乐。这些年,中国新闻媒体全面实现了这些功能。大家到内地,无论是北京、广州,还是到新疆、西藏、内蒙,都可明显感到中国新闻媒体在展现这五大功能方面,哪个都不缺,哪个都在尽量完善。

  西方教科书也有新闻媒体是社会“瞭望者”、“守望者”、“安全阀”、“排气阀”和“减压器”等一系列表述,可以告诉大家,中国幅员辽阔,新闻工作者无所不在;社会分工完备、行业众多,他们也无处不在;无论是报刊、广播、电视,还是互联网、手机,中国新闻媒体的这些功能都得到了全面体现。

  中国新闻媒体的功能正在全面提升。中央高度重视新闻媒体的功能作用,认为新闻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国家长治久安。1996年9月26日,视察人民日报社,提出了著名的“福祸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2008年6月20日,主席考察人民日报社工作时,提出了著名的“利误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当作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到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地位上,提高到推动和发展人民事业的地位上,要求新闻工作全面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这六大功能。

  举例来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一手抓好无线广播,一手抓好互联网在线广播,搭建现代国际广播框架,推出了多语种网络电台,吸引了美、日、德、法、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大批网民。与此同时,他们改变广播媒体单向广播的局限,推动不同国家网民之间直接进行网络对线日,国际台举办了一次“中日大学生网络对线位日本大学生,借助国际在线日语网站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网上音频交流。2007年3月29日,总理访日前夕,他们又举办了一场由中日两国专家、学者和媒体人士参与的“中日网络对话”,通过互联网与网民探讨两国国民在生活、文化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异同,讨论“中日国民相处之道”。这两次活动吸引了中日30多家媒体的关注,日本主要媒体如朝日新闻、共同社、TBS、NHK等都给予了积极关注和报道。两次对话都吸引了大量网民,第二次超过了13万,其中将近半数是来自境外的网民。“中日网络对话”既是现代国际广播体系的改革,也是一种网络外交文宣活动。

  新闻强则媒体强,这几年,我国媒体的新闻意识大大增强、报道力量大大加强,报道数量和质量有大幅度提高。

  拿1976年唐山大地震与2008年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作个比较,不难发现,新闻报道出现了全新变化。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发生后,第一篇消息是新华社记者3天后发出的,而且没有立即报道任何伤亡数字,也没有提及受损情况,只有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及人民群众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情形。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新华社在地震发生一分钟内就发出了消息,而且地震伤亡的数字实时更新,消息迅速被国内外媒体转载转播。不仅报道伤亡、救灾过程,而且大量的镜头和文字都集中在救灾行动中的人、受难人身上。如此快速的反应、全面的报道,不仅得到国内受众好评,更得到西方媒体、国际社会高度肯定。虽然很多外媒也派了大量记者到汶川地区采访,但是他们所在国家新闻媒体第一时间都能收到新华社生动、具体、及时、客观的报道,有些国外记者就回到了成都、甚至北京。

  汶川地震报道是这几年新闻报道改革的一个缩影,体现中国新闻媒体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把握新闻传播规律,不仅抢占“第一落点”,抢占首发率;同时注重把握“第二落点”,提高落地率、转载率、转发率、接受率。中央形成了关于新闻报道的“二十字方针”,即“导向正确,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将其作为重要原则和政策,全面推广,长期执行。

  中国新闻媒体重视新闻报道,坚持以新闻立媒。人民日报早已不只是“宣传纸”、“政策纸”、“工作纸”,而且凸显其“新闻纸”特性。坚定不移抓新闻,抓地地道道的新闻。报道时效上,尽量快捷,让人能看;报道内容上,要贴近受众,让人想看;报道形式上,要符合读者接受习惯,让人愿看。尤其是在抓新闻上,突出两条:一是新闻提速,二是新闻分析,强调“发生发现重发现,表层深层重深层,事件事态重事态,动感动向重动向”。中央电视台确立新闻立台的方针,开始有“焦点时刻”,后来细分成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以“东方时空”开掘了早间新闻时段,后来增设“整点新闻”,直至开播了专门新闻频道,以更加及时的新闻信息,更加丰富的报道形式,更加深刻的调查评论,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新闻窗口。

  这些年,内地媒体的报道水平、手法出现了很大变化。比如抓独家新闻、调查性报道、深度报道、热点追踪等。1996年底到2000年初,我在香港工作近40个月,我所了解的香港记者所用的报道手法,现在内地记者基本上都会用了。中国新闻媒体硬件装备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软件方面,各种报道手法不仅得到全面应用,并且有很大创新。

  舆论强则媒体影响力大。这几年,我们在舆论引导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限于时间,这里讲四个“增强”。

  一是增强舆论引导自觉性,形成一系列理论、体制、机制。像前面提到的“福祸论”、“利误论”,实际上使舆论导向正确的方向性要求落实到坚定的步伐上,落实到新闻媒体自身要求上。比如,这些年,人民日报推出“人民时评”、“热点解读”、“国际论坛”等一系列热点解读类、新闻事件评论类栏目,对社会热点不回避、敢直言,真正做到不失语、不乱语。中国新闻媒体借鉴西方舆论学的先进成果,加强舆情分析,主动设置事实议题,主动策划价值议题,深入解读热点问题,积极反映敏感问题。

  二是增强舆论引导针对性,增强新闻报道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变“大批判”为“三贴近”,坚持多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内地报纸确实搞过“大批判”。那是几十年前的故事。前些年,报纸心系国计多,关注民生少。现在,我们认识到,国计为了民生,民生检验国计。基于这个认识,我们在一系列主题报道中,如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创新型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强化“三贴近”,力求从民生角度解读国计,从国计角度观察民生,为此开办专门的栏目,如“政策解读”等。

  三是增强舆论监督。中国新闻媒体注重把正面宣传为主和加强舆论监督统一起来。舆论监督有很好的社会氛围,各个部门高度重视、积极支持舆论监督,正确对待、善于运用舆论监督。新闻媒体在监督对象、报道选题上积极探索,使舆论监督报道更有针对性,舆论监督案例更有典型性。舆论监督争取做到事实准确、手段科学、程序依法守法、效果具有建设性,推动有关地方和部门认真解决问题,维护人民切身利益。人民日报“读者来信”专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得到受众的高度关注。现在,各地报纸、各级电视台舆论监督栏目非常多,新闻媒体真正发挥了环境守望、社会监测的功能。比如,对江苏常州“铁本”事件进行曝光,推动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更好地落到实处;对湖南嘉禾拆迁事件进行监督,促进了依法行政,维护了群众切身利益;对西安体育彩票造价事件进行监督,在全社会倡导了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对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公司假药事件和安徽华源公司劣质“欣弗”药品事件等进行监督,促进了药品生产和销售的科学规范,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也促使有关部门改进工作。

  四是增强舆论引导实效性,促进了国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等多方面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日益增强,舆论引导面临的任务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人民日报对改革进程中的新事物、社会发展中的新现象,作了及时深入的报道。比如,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涌现的新生事物,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金马会·(中国)首页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等构成的新社会阶层广受关注。新社会阶层的身影日渐清晰,社会地位却很模糊。2007年6月,前,人民日报相继作了3组报道,主题分别为《新社会阶层身影日渐清晰》、《新阶层怎么看自身》、《让新阶层走向成熟》,对新阶层的定位、中央对新阶层的方针政策作了集中梳理。报道推出后,反响强烈,各大网站都挂到了重要位置上。新加坡联合早报、凤凰卫视等都对此作了专题报道。4个月以后,在上,新阶层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成为媒体聚焦的亮点,也成为中国民主政治进步的一个标志。

  中国新闻媒体数量庞大,品种齐全,呈现出“六雄群踞”的格局,六媒争强媒之势。

  报纸数量由文革结束时的186种发展到近2000种,由单一机关报结构发展为多层次多元结构。印张数由1978年的113亿增至2008年的2000多亿。期刊约9500种,期刊的品种、结构大为丰富,各类别、涵盖的学科领域无所不有。

  2007年底,我国共有广播电台263座、电视台287座,分别比1978年增长3倍和9倍;开办公共广播节目2477套,公共电视节目1283套,分别比1980年增长17倍和32倍;全年制作广播节目633万多小时,电视节目255万多小时,分别比1984年增长26倍和91倍。有线亿,居世界首位。收音机、电视机社会拥有量分别达到5亿和4亿台,千人平均拥有量居世界首位。2007年电视剧年产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达2.98亿人,网络普及率达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21.9%);网民规模比去年增长8800万人,年增长率41.9%。手机网民规模达到11760万人,增长了133%。网络新闻的增长迅速,使用率较去年提升了近5个百分点,用户达2.3亿人。互联网逐渐成为“大众文化传播的新途径,社会公共服务的新平台,政治有序参与的新管道”。

  不仅新浪等商业网站,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本网等中央媒体新闻网站增长迅速,各个地方新闻网站,如湖南红网,辽宁东北网等,影响力不可小觑。外国媒体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互联网再一次证明其主流地位,不是靠行政级别,而是靠强大的信息整合方式及对2亿网民的影响力。”观察同期的西方媒体,现在没有发现能够与中国网络新闻传播效果相媲美的,2008年底,美国10大报纸网站用户才4000多万。

  同时,中国新闻业正在积极探索以网络为平台,其它媒体与网络互动融合的机制、体制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人民日报研究如何深化与人民网的报网互动融合金马会jmh,新华社借新华网平台整合新闻资源,中央电视台如何将央视网打造为网络电视台,全国各新闻机构正通过网络平台营造新的传播格局。

  当前,中国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多媒体融合并存”,中国新闻媒体着重把握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以主流媒体为主导,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资源,全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媒体新格局金马会jmh。

  经济是各新闻媒体生存之基、发展之成。漫步长安街,向东眺望,自然会发现“打造朝阳CBD”的海报、标语飘荡其间。这里原来就聚集了诸如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等报业集群,近来又受到电波媒介的青睐几年之内,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歌华有线网络相继在此投资数百亿,建筑新的媒体大厦。在它们的周围,聚集了无数的金融投资者。漫步各省会城市、地市首府,到处可见雄伟的银行、宾馆和媒体大厦。所有这些,都彰显出中国传媒具有一定经济实力。

  市场创造了传媒经济,传媒成为市场的主体。目前,我国已经拥有40多家报业集团,全年经营收入大都超过亿元,有的已达到20多亿元,有的仅靠广告全年就能获得十几个亿的收入。央视股份、东方明珠、电广传媒之家上市公司,开始形成资本市场的广电板块。中国新闻媒体的经济收入主要是从市场中获得的。中国新闻媒体有些是事业编制,有些是企业,全部都是独立核算、自主盈亏、独立经营、自收自支的。无论分众化,还是大众化、窄众化,都在细分市场,从市场中获得影响力和收益率。传媒经济、传媒市场与独家新闻、优质评论一样,成为新闻界响亮的概念和名词。

  我国传媒业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已成为国家产业发展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对国家经济的贡献率与日俱增。仅以广告来说,内地新闻媒体从1983年报纸开始登广告,到2007年,报刊广告年营业额达322.2亿,平均年增长33℅年;2007年全国广播电视总收入1300亿元,比1982年增长149倍。2008年,中央电视台全台总收入突破230亿元,腾讯商业公司的赢利达10亿元。据几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书据统计,2007年广告额为1741亿元,比2006年增加168亿元,增长率为10.68%,占GDP0.706%,占第三产业增加值1.81%。窥一斑而见全貌,整个传媒业的GDP比重超过1%。

  尽管现在我国单个媒体企业规模还不够大,尽管我们驾驭传媒市场尤其是国际传媒市场的能力仍需提高,但对于一个长期在计划经济时代成长起来的中国新闻业来说,对于一个长期不熟悉市场规律和传媒经济的媒体机构来说,我们在市场上所获得的这份经济成就已经展现出我们在传媒经营方面取得的很大进步,在把握市场供需中,展现出我国媒体经营者的能力和魅力。这已成为我们走向国际市场打通了一个切口,创造了一个契机,得到了一次历练,获得了一次成长。就一般规模而言,我们的大中型媒体企业与国外中等媒体企业的规模实力也不相上下。从这个意义上说,传媒经济成为我们强媒之基,为构建国际一流媒体铺垫了市场基础,奠定了经济基础。

  中央把包括新闻工作在内的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作为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新闻工作作为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前沿工作,既对传统予以继承和发展,又解放思想呼应时代的改革与创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分析国际舆论形势、分析国内舆情、把握新闻热点、营造媒体格局,制定了一系列开明高明、宽松和谐、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开创了新闻舆论工作新局面。这是“管总”的。

  宏观政策在坚持科学领导、行政领导的同时,大力推进立法工作和依法依规领导。以信息开放政策制定实施进程为例。以增强透明度、扩大报道面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开放,不仅有利于规范中国新闻媒体行为,而且有益于国家和政府形象。2003年5月12日,针对爆发的SARS危机,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实施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全面。2008年5月1日,由总理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施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便属于信息公开的内容之一。可以发现,政府对危机报道和突发事件的管制已经逐渐放开。政策放开,新闻业所扮演的角色也开始有所突破,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大胆地拿起公开报道、舆论监督的武器,主动性大大增强。此后的地震报道可以视为信息公开的标志性事件。正是在宏观政策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地震报道取得很好效果,为我国新闻媒体成功报道突发性事件增添了光辉的一笔,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一致好评。

  从产业政策看,面对全球化的激烈竞争,近年来,金马会·(中国)首页政府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并把传媒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力图通过新闻媒体的发展,赢得在新闻传播领域内国际竞争的主动权,为文化产业特别是新闻业的快速发展注入新动力。中央政府制定的有关政策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内进行行业改制,促进新闻机构事业单位、企业单位改制分离;另一类是对外加大业外资本开放,鼓励支持业外资本投资某些传媒业领域等,激发了传媒产业的内在活力。比如2003年12月31日,国务院颁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对试点地区和单位的包括传媒机构在内的文化机构在财政、税收、信贷、投融资、价格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2005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决定》,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互联网服务、广告、电影电视制作发行等项目在内的文化服务领域;明确了非公有资本可以投资参股出版物印刷、发行,新闻出版单位的广告、发行,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音乐、科技、体育、娱乐方面的节目制作等。

  中央制定的政策重在建设和发展新闻业,“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一元指导、多元共存的文化生态得到恢复发展,为传媒业发展营造宽松和谐的创作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促进传媒业改革和发展,使新闻传播不断呈现新局、传媒业整体经济实力与活力不断增强。中央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既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得到中国新闻业大力拥护,有些受到国际社会好评。

  麦克卢汉提出的“地球村”引起很多争议,地球就是地球,不是一个村落,但是,国与国的距离确实拉近了。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对我国更加关注了。一位外国记者说,全世界都想知道中国的故事。我们国策就是对外开放,“两厢情愿”,信息开放成为必然。

  信息开放是一个民族自信的表现,我们乐于向世界敞开我们的胸怀。中国新闻媒体加强中国报道,选取新鲜典型、具体事例,参照西方传播方式,向世界积极推广“中国模式”、“中国价值”、“中国主张”、中国改革开放成就、中华文明、中国现代生活方式、中国人生活质量和精神面貌的变化、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中国制造”,努力使“中国声音”穿透各种屏障,响彻欧美大地。

  我们敢于并善于回应世界对我们的质疑。中国新闻媒体围绕环境、能源、汇率、贸易顺差、知识产权、产品安全等敏感问题,主动增信释疑;、西藏、新疆、人权、“”等涉及国家主权和安全的重大问题积极开展国际舆论斗争,坚持原则、讲究方式,争取主动、减少被动,澄清谣言、减少误解,最大限度地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展现出大国境界、大国胸怀、大国形象。2008年10月,一贯的法国电视2台破天荒地播出了专题节目,揭露在西藏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以及打压不同教派等很多阴暗面。这说明,西方主流媒体对于一个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也是可以转变的,我们与他们互动和交流的过程也是促使其认识转变的过程。

  互联网正在使中国与世界“亲近”起来。网上强大的民间舆论,在对日问题、外媒3?14报道严重失实、火炬巴黎传递受扰事件上,形成强大舆论声浪,让各国政要、各界精英、世界人民听到中国人民的心声。中国网民一次又一次展现出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理性精神和渴望世界和平的良好愿望。

  信息开放还表现在将外媒“请进来”。主动欢迎、积极引导外国媒体在华进行新闻报道活动。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对境外传媒和境外资本实施有限开放,允许境外资本参与节目制作,批准8个境外电视频道在珠三角、34个境外卫视频道在中国内地三星以上宾馆落地。截至2008年1月,共有来自54个国家及国际机构的378家新闻机构约700名记者在华常驻。与2002年相比,驻华外国新闻机构增加了100多家,记者人数翻了一番多。2008年国务院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新条例将《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的主要原则和精神以长效法规固定下来,继续为外国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在华采访提供便利。同1990年条例相比,新条例在外国记者来华采访时不再必须由中国国内单位接待陪同;外国记者赴开放地区采访,无需向地方外事部门申请等方面有了重大变化。《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办法》,就外国记者采访突发公共事件做出规定,也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外国媒体普遍欢迎。

  因为中国新闻媒体的改变,国外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也发生了变化。客观报道增多了,恶意推测、胡乱猜测减少了;同质报道增多了,挖掘背后故事的报道减少了;与中国记者的竞争与合作增多了,背后抱怨埋怨减少了。在信息开放环境下,中国新闻界积累了经验,为更深入的国际交往合作、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强媒打下了基础。

  中国人讲究悟“道”,悟“道”的重要一条就是深化。“深化”这个概念,包括“坚持什么、扬弃什么,为什么深化,朝哪个方向深化,深化什么、怎样深化”。深化既是悟道,也是指路。深化,最后都要落实到对道路的探索实践上。我们的总体道路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方向,我们要把这个总体道路与中国新闻业的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深化对新闻业、对强媒的理解和把握;深化新世纪以来对当前中国新闻业的认识,从中获取经验,得到启示,为强媒之路作思想准备,促强媒之路开阔平坦顺捷。

  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新闻业发展的程度,取决于这个国家这个时代的总体环境、思想文化氛围、经济实力、科技进步的程度。这四个方面已成为拉动新闻业发展的“四驾马车”。对于中国当代新闻业来说,这“四驾马车”首先和首要的就是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给中国新闻业创造了强大动力。30年来,中国新闻业在理论基础、功能角色、体制机制、规模格局等方面,实现了“八个转变”。一是新闻思想理论实现从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错误的教条式理解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转变。二是新闻工作地位作用和功能实现从“工具论”到既恪守“祸福论”、又坚持“利误论”,既坚持舆论导向正确性、又提高舆论引导有效性的转变。三是新闻工作的根本要求实现从舆论教化到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转变。四是实现新闻传播实践是实现从片面强调新闻宣传形式到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的转变。五是舆论格局实现从重视国内报道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舆论大局的转变。六是媒体发展实现从以纸质媒体为主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共同发展的转变。七是体制机制实现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转变。八是新闻业发展的结果实现从单纯追求宣传效果到既注重社会价值又注重经济效益的转变。

  改革开放是新闻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改革开放就是一个强有力的“引擎”,为中国当代新闻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天下没有亘古不变的媒体,天下也没有闭门造车的媒体,都需要改革,都需要开放。中国新闻业这30年,就是不断改革的30年,兴利除弊,破除观念、体制、机制、政策等诸多方面束缚的30年,就是开放的30年,对外打开国门,学习世界先进技术、政策、经验,取人所长,为我所用,不断创新的30年。因为改革开放,这30年也是新闻业变化巨大、发展极为迅速的30年,是中国新闻工作者心情最舒畅、创造力勃发的30年。拿人民日报来说,30年前只有人民日报和新闻战线刊,如今有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两份中央机关报,人民网这一中央重点新闻网站,还有20多种社属报刊。中央电视台从30年前受众不多、影响有限的电视台成为今天营业额达230亿、在海外广泛建立镜像站、向新媒体进军的中国“第一大台”。30年来,中国新闻媒体的变化发生在中国各省市各地区,都要倚赖改革开放这个构成当今现实的全部基础。

  中国当代新闻业是改革开放的受惠者得益者。改革开放是中国新闻业的现实基础,更是注入到中国新闻业和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心中的时代精神。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用的话讲:“那将是一条死路”,当然也没有中国新闻业的今天。失去这个前提,何以奢谈强媒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成就中国新闻业的今天;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强新闻、强媒体。我们要用改革开放的精神孕育强媒,用改革开放的成果催生强媒,用改革开放的力量拉动强媒。

  中国人历来讲“道”;希腊讲“逻格斯”,本质上都源于对规律的好奇、探索和把握;西方也有学者说,“好的理论最实用”。可见,认识把握规律是人类共有的本能。经验告诉我们,新闻传播规律是“实用”的、经过实践检验的经验总结。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我们取得了成效、获得了好处,尝到了甜头。深入对新闻传播规律的认识把握,乃强媒建设之法宝。

  做强新闻媒体,首先要做强新闻,首要的是深入对新闻规律的认识把握。这就要求认识把握新闻的5个W(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认识把握新闻的本质属性:真实性、准确性、客观性、及时性;认识把握新闻价值的属性:独特性、差异性、异常性、贴近性、趣味性等。只有善于把握新闻规律、新闻价值规律,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新闻。美国媒体极为重视新闻规律,其中之一就体现在对“新闻”争分夺秒的抢夺上。举例来说,美国三大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ABC)、全美广播公司(NBC),1995年全年上万条重要新闻的报道,在报道时间上累计总和相差不到一分钟。争夺新闻,就像争夺奥运会上短跑金牌、冠军殊荣,差一秒,可能丢失冠军,差一分,可能被淘汰出局。

  同时要深入对传播规律的认识把握。比如深入认识把握传播的“5W(谁说什么通过什么管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模式”。新闻媒体是以新闻为标志、以新闻为主业、以新闻为安身立命之本的。新闻媒体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新闻,它不像书本、电报、电话这种媒介,新闻的传播有其独特的规律性。深入认识把握传播规律就要求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手机等新闻媒体坚持以新闻立媒,使新闻纸成为新闻纸、新闻台成为新闻台、新闻网成为新闻网。深入认识把握传播规律,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信息交换,要研究如何促进信息的有效流通,既要研究本地市场、行业市场、全国市场的市场特征,也要研究不同受众群体的群体特征,还要不断创新信息呈现方式和传播方式,促进传受互动,使其在不同市场上易于被不同的受众群接受,能够适应市场甚至改造和征服市场,必然成为市场强媒。

  过去我们违反新闻传播规律吃尽苦头。现在,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取得成功。拿环球时报来说,很多人认为它是遵循新闻传播规律从而成为全国强媒的范例。它从1993年毫不起眼的环球文萃成长为今天日发行量160多万,发行、广告市场双赢利的国家强媒;现在环球时报瞄准市场空白,打造专攻国际新闻的环球网、打造国际强媒环球时报英文版,在国外拥有一定影响力。它成功的最宝就是坚持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认准市场、做好新闻、做强媒体。这已成为中国新闻工作者的广泛共识,这种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媒体是反映舆论、制造舆论的载体。强媒不是一己之媒、封闭之媒,而是公共之媒、开放之媒,是能够影响国内国际舆论之媒。中外新闻舆论传播的经验告诉我们,统筹国内国际两个舆论大局,通过报道和评论做强舆论,影响国内国际舆论,是强媒的显着标志和特征。

  美国主流媒体在统筹国内国际舆论上经验丰富。平时美国媒体主动设置议题,不仅影响国内主流受众,而且影响国际主流媒体,操控国际话题;战时基本能够做到舆论一律或者基本一律,维护自身立场。

  在这方面,香港媒体也深有体会。关于香港回归问题的舆论引导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香港回归,第二阶段贯彻“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第三阶段进入新世纪新时期。香港回归祖国时,关于“一国两制”,当时,时代周刊认为香港垮了、死了,后来不得不出来道歉。第二、三阶段,香港平稳过渡、繁荣发展。世界充分认识到,这是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基本国策的结果。虽然其间西方新闻媒体一直存在唱衰香港、唱衰中国的论调,但内地媒体与香港媒体一起,积极报道香港在国家建设方面发挥的先锋作用、推动作用、桥梁作用和借鉴作用,较好地统筹国内国际舆论大局,为香港的繁荣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舆论环境。

  当今现实,经济全球化已将各国政府和经济联结在一起。中国已经是世界的中国,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深化统筹国内国际舆论是发展必然。新世纪新时期,内地媒体在几次重大报道的历练中,做到既有效稳定国内舆论,又有效影响国际舆论。在奥运会、汶川地震、“神七”上天等报道中,中国新闻媒体的表现得到了国内国际社会的正面评价;在负面话题,如三鹿奶粉等公共卫生事件、能源问题、安全问题,有效地抵御了国际舆论的质疑。

  现在,我们认识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要求,是适应中国同国际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必然要求,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必须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必须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必须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必须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因素的综合作用中掌握发展全局。虽然在今年一系列热点、难点、焦点话题中,我们打胜了几场国际舆论遭遇战,但中国新闻媒体在设置议题、话语统筹等方面,主动性预见性还不够。如何坚持早说话、敢说话、会说话,用事实说话、用数字说话、用典型说话,增强与国际媒体博弈的能力,更好地展现我国“软实力”和国家国民形象,成为建设国际强媒的一个关键。

  媒体强不强,在于人喜欢不喜欢,受众爱不爱看,国内的人爱不爱看,国际人士能不能够接受。于是,新闻以人为本,媒体以受众为本,就成为强媒之根本。

  以人为本,是媒体生存之道。在建国以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以人为本”曾被视为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观点被批判,但在新世纪,“以人为本”成为重要的治国理政理念,主流意识形态融入“以人为本”观念。确认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根本性观点,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在,坚持人在新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人的根本利益和根本需要出发从事新闻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这就要求新闻媒体“媒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精神文化需求,并把这些需求作为新闻业改革发展的最终归宿、根本目的、主要目标,充分尊重并实现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当老百姓成为新闻的主角、新闻的主要接收者,“民生”新闻、社会新闻、人文关怀、“人文视角”等迅速跻身于新闻专业词汇,渐渐成为时政、经济、社会以及综合性新闻中的亮点,新闻媒体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群众。

  新闻业属于服务业,服务的对象首先是受众,因此,以受众为本,是以人为本在新闻工作中的必然体现。受众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归宿,是信息流动的目的地,受众的反应和评价能够反映新闻媒体的效能和效率。中国很多新闻媒体已经认识到,受众是新闻媒体扎根的土壤,充分吸收它的营养,新闻媒体就根深叶茂;离开了这块土壤,新闻业就要“像安泰一样让人死掉”。研究受众接受心理、媒体接触习惯,进一步满足受众信息需求的重要性,把以受众为本作为强媒的根本。现在,很多规模较大的新闻媒体专门设立研究机构,从事受众调查、舆情分析、效果回馈等研究,也聘请国内外有关企业从事这方面工作,从这一点看,以人为本、以受众为本不仅得到贯彻,而且在不断深化。

  现代管理学讲究按照“重要性”、“紧要性”把组织任务分成四类,“重要且紧要”属于要投入全部精力和资源,优先完成的第一类。对于中国新闻媒体来说,深化主体主业就属于“重要且紧要”的任务。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主体主业,新闻传媒的主体是新闻媒体,主业是新闻传播。深化主体主业首先就是要强媒体强新闻,使脊梁和骨头硬起来,主体竖起来,主业兴旺起来;就是要解放新闻生产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使主体成为市场的主体,要成为在强媒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主体,要成为能够由弱变强、由大变强、由强变为更强的主体;就是要把资源集中于首要任务,坚定不移干主业、走正路,在主业上下真功夫、苦功夫。努力把主体和主业这个核心工程做得坚固扎实、影响深远。我们曾以宣传而不是新闻为主体主业,我们曾以灌输而不是以清醒、生动、令人喜闻乐见的新闻为主体主业,现在有的媒体以有偿新闻而不是客观、真实报道新闻为主体主业,教训非常深刻。

  深化主体主业还要树立靠主业挣钱、靠发展主业壮大实力的意识。离开主业去铺摊子是不切实际的。要树立靠主业挣钱、大有可为的意识。我们的主业,包括广告、发行,赢利还大有潜力,有拓展空间。最近美国媒体报道,拥有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等10家日报和23家电台、电视台的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论坛报业集团正式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公司将总部大楼作为抵押,借款2.25亿美元。报道认为,造成目前困境的原因正是报业经营者脱离主业与房地产商“联姻”的后果。报业与房地产“联姻”今年在美国渐成风气:2005年华尔街对冲基金“堡垒投资”收购自由出版集团;2006年美国最大的高级住宅建设公司道尔兄弟与另一广告商联合出资5亿美元,收购费城传媒控股集团;2007年美国房地产大亨萨缪尔?泽尔以82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论坛报业集团。随着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房贷市场崩溃,于是被收购的传媒集团也被拉下水。其实,新闻传媒产业经营理念和手法有其特殊性,放弃主业难有好结果。

  深化主体主业,警示我们处理好主体与副体、主业与副业的关系。深化主体主业,与一主多元发展并不矛盾,而是为新闻媒体一主多元发展创造坚实基础。建设强媒,要始终以主体主业为主导,集中精力做好这个“脊梁”后,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多元化经营。本末倒置,绝非强媒之道。抱本弃末,也非经营之道。

  比尔盖茨说:“20世纪80年代是注重质量的年代,90年代是注重设计的时代,21世纪前10年是注重速度的时代。”对于新闻业来说,这10年,是新闻媒体本身迅速改造的年代,是信息管道改变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年代。

  中国新闻业告别了铅与火,走过了光和电,经过了进入0和1的重大历史时期,已经迈进了数字新媒体时代。有人说互联网带来了“媒体革命”。不管我们是否承认,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年来,中国互联网的突飞猛进拓展了社会话语的空间,我们生活的时代不再是“我们听你说”的时代,而是“我们都再说”,新媒体造就了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相机和计算机的时代。

  电视是一个“技术媒体”。“印刷媒体一旦从印厂出来就立即解除了技术设备的束缚,而电视节目不仅在采集和制作阶段受技术制约,在传播和接收阶段仍然被技术牢固地控制着。”30年来中国电视媒体的发展,贯穿着科学技术进步创造传播动力的历史进程。20世纪50年代是电视的电影影响时代,电视摄录方式沿用胶片拍摄和记录的方法,导致镜头本身叙事能力和信息量不足,节目主要依靠解说词,只能进行“状态性”的拍摄。后来进入电子音像时代,声画一体的技术使新闻报道时效性得到保障,世界各大电视台开始使用这一设备进行新闻采访。进入数字影像时代后,影像呈现的自由度大大提高,而且DV技术的出现,是人民群众也成为了记者,为信息传播创造了尽可能完善的技术基础。这给新闻业发展既带来了广阔的天地和舞台,同时也带来了历史性的革命和变革,科技进步成为强媒的必由之路。

  科技进步是新闻业发展的永恒动力。一部新闻传播史,同时也是一部传媒科技的发展史。科技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舆论格局,社会舆论的形成机制、传播机制,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数字、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新闻业带来了一场技术革命,深刻地改变了媒介形态,不仅为新闻业提供了更广泛、更深入的传播平台,同时带来了新闻业的信息传播方式、服务方式、盈利方式和管理方式等一系列改变。只有适应这种革命或变革,才能跟上时代潮流,才能做强做大新闻传播。

  新闻媒体肩负着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良好经济效益的双重重担。正如马克思早就言明的,新闻媒介“既有上层建筑的性质”,同时也有“经济基础的性质”。这双重性质决定了双重重担。它们都要有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体制是“整体之制”、机制是“局部之制”。对于强媒建设来说,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就是要为强媒提供强有力的环境支持和制度保障。

  建设强媒,既要主动争取良好的制度环境,又要创新自身体制。强媒是市场中成长起来的强媒。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就是要建立符合新闻传播规律、增强传播效果、符合集团化集约化制度化管理、与现代传媒体系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要加大企业主体动能,发挥市场对于资源配置和生产的作用,促进媒体在报道上符合传播规律,在经营管理上上台阶上水平,主动深化市场体制创新,主动地接纳社会资本,更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要探索西方大传媒影响世界的模式、体制和机制,加强政策研究、类型研究、业态模态研究、市场研究、受众研究,找到适用于我、我能成功的渠道和方式。如坚持母报立足本土,针对不同地区每天出两个版本,同时收购国际先驱论坛报等,以推行全球扩张战略;CNN母公司特纳广播公司,以CNN新闻品牌树立形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其它有关产业。研究它们的体制机制、战略策略,有助于我改革创新、与之竞争。一句话,强媒需要什么样的体制机制,就要努力构建这样的与之适应的体制机制。

  同时,大力开展机制创新。创新新闻采制机制、编播组织机制、广告市场机制、营销拓展机制、人才激励机制、从业伦理机制、技术支持机制、后勤服务机制、对外合作机制等,从而增强媒体实力与活力。只有大胆破制约,解难题,改体制,建机制,在改革体制上迈出新步伐,在创新机制上实现新突破,在科学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强媒建设才能拥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歌德说:交流使人智慧。卡内基说:合作使人增加财富。系统论认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系统,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开放性”,开放的系统才是不断更新、充满活力、长盛不衰的系统。强媒包括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在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态势进一步深入发展的今天,主动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师夷长技”,是壮大中国新闻业的有效途径。

  交流,是互通有无,共享智慧和经验。深化国际交流的内容,互相学习新闻报道手法、交换优秀新闻人才、互相借鉴经营管理经验等。近年来,中国新闻院校加强与国外新闻院校间的交流,逐步使新闻传播教育与国际接轨,使中国新闻业的后备力量更好地了解、把握国际媒体,为强媒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合作,是各取所长,资源共享。随着全球化程度加深,新闻活动的范围和对象扩充至全球。深化国际合作,利用他者的优势资源,是节省新闻采制成本、提高新闻采制时效的有效途径。2008年,人民网通过与日本媒体合作,在日本东京成立人民网日本株式会社,致力于通过日本在日本公众报道中国发生的新闻,设在东京的新闻采编中心及技术中心,成为首个通过国际合作走出国门的中国重点新闻网站。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的手段很多。可以与西方国际一流传媒集团建立定期沟通交流制度,主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坛和会议,举办世界性的公益活动,定期邀请国外著名人士参观访问,特别是加强与优秀青年的交流联系,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吸纳国际一流媒体之所长,为建设强媒所用。

  强媒之路,核心靠人。这八条,都是“事”,都是“理”,都靠人把它们统筹起来、运转起来、达到目标、实现效益。管理学家杜拉克指出:“一个管理者有两项主要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创造一个整体,使其大于各部分之总和;一个有生产力的整体,与产出大于投入资源之总和。这与交响乐团指挥的任务相似。在交响乐团,透过指挥的努力、想象力与领导才能,各单一乐器部分发出的杂音汇成一曲有生命力的乐曲。但指挥者是依据作曲家的乐谱,他仅仅是一名诠释者;而管理者则既是作曲家,又是指挥者。”要达到这一目标,要求把资源里的所有优点尤其是人力资源的优点全部发挥出来并有效发挥作用,这是创造出整体力量的最重要办法。强媒之路充满艰辛,有一个好的媒体领导者,一支好的骨干力量,一群好的队伍,就可以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创造机会、走向成功。

  一部中国新闻事业史,是一部无从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追求强媒的历史。我们回望历史、研究国际强媒、分析现状、把握规律、不断“问道”、“访道”、“探道”,“上下而求索”、“格物而致知”,就是为了更加科学更加有力地构建一流新闻媒体乃至国际一流媒体、形成现代传播体系,就是为了更好地走强媒之路。

  怎样判断我国媒体所处的方位或阶段?我们认为,现在是大而不强,逐步走强,向强而走,向强发展。一个正在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大国,需要有几家与之相称的强大媒体,一个正在实现伟大复兴的伟大民族,需要有与之相称的伟大媒体。我们头脑是清醒的,充满忧患意识的,知道我们面临的困难很多,诸如新闻报道仍然有些偏慢、舆论引导方式有些硬偏、经济实力不够强、体制机制尚未完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国际化程度有限、队伍质量参差不齐等种种问题,多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困难和问题肯定更多。然而,我们有决心、雄心、信心,瞄准一流,做大做强。很多兄弟行业在国际上已显示实力、展露风采。我们要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迎头直追,继续做大,更要做强。

  怎样看我国媒体的走向?“走向”这个词是趋势、是追求,趋势是客观的,追求是主观的。按现在的情况看,至少有十个“越来越”可以概括中国新闻业的趋势:新闻业对国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大;新闻报道的准确度、公开性、透明度、时效性越来越高;舆论引导的能力水平越来越高,效力越来越强;媒体发展的自觉性国际化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传媒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增长越来越快;传媒科技引擎作用越来越大,传播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新闻理论越来越科学化系统化普及化;新闻传播队伍能力素质越来越高,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越来越强;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国际合作水平越来越高,国际关注度越来越高;国家政策越来越有利于新闻媒体的发展。

  这十条是中国新闻业的基本走向、总体趋向,同时也是我作为人民日报一位工作人员的一个理想和追求。

  也许有人问:何时能够实现强媒的目标?这要靠天时地利人和,更要靠我们的努力奋斗。

  近期目标是:新闻采制方面得到明显改善;国际主流媒体转载转发中国媒体的新闻数量明显增多,中国媒体的新闻舆论在国际社会的影响明显增强,受到国际主流媒体的关注日益增多;在管理上整合资源,构建辐射媒体内部的管理中心,构建辐射所属所有媒体的新闻中心,整合所有新闻资源,整合所有新闻采编力量。构建财务结算中心,负责财务管理,管好媒体的“钱袋子”,形成科学合理、精干高效、运转灵活的管理体制;经济实力增强,能够利用对资本市场的分析、评估,适时推出有关媒体打包上市,增加资本流通,提高传媒市值,提高适应力。构建统一的广告营销中心,负责进行新闻媒体品牌建设,提炼以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新闻媒体品牌识别系统,并对品牌建设进行长远规划并以此统率各项工作;设立统一行政管理中心、新闻研究中心等。

  长远追求是:具有显着国际影响力;媒体舆论力量成为东方、亚洲、华语区的一个龙头;管理更加科学,成为整个传媒业乃至文化产业管理模式的一个典范,管理经验和模式成为国际国内的一个榜样,综合实力、技术设备国际领先,世界一流;经济实力壮大,有几家新闻媒体的营业额能够达到数百亿,甚至几千亿。国际强媒已经巍然伫立,接受时代风云、国际风雨的检验和洗礼,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国际一流媒体或媒体集团。

  强媒之路,是百年来中国新闻人的世纪之梦。“世纪”说明中国新闻人为这一天的到来期盼、努力、追求了一百年;说它是梦,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曾是中国新闻人不敢想的、圆不了的一个梦想。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日益强大的中国为建设强媒提供了强大的后备力量和难得的宏观环境。强媒之路,不仅是内地所有媒体机构和从业者的使命,也是包括香港人在内的全体华人的使命。我们依托强大的祖国、肩负人民的企盼,抓住难得的机遇,积极探索、持之以恒,一起打造华文世界的、CNN、新闻集团,一起造就华文世界的默多克。

  我们祖国日益强大。我们对建设行业强媒、地区强媒、国际强媒充满信心。身处“新旧二世纪之界限,东西两半球之中央”的那位报人曾经这样说:“少年强则中国强”。借用这句话,我想说,“中国强则媒体强,媒体强则中国更强”。

  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呼叫中心ENGLISH镜像:呼叫热线服务邮箱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1-20060139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Copyright © 2002-2024 云顶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渝ICP备17016386号
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 渝ICP备17016386号